5 月 1 日起,《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将 “政府主导、依法征收” 的城中村改造全过程纳入法治轨道,为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为何出台《条例》?
广州的城中村数量众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居住环境来看,不少城中村建筑密度大,房屋老旧,消防隐患突出,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像一些城中村的电线杂乱如麻,狭窄的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公共卫生方面,污水横流、垃圾处理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城中村的布局也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不太相符。
国家也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2023 年 4 月 28 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同年 7 月 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在此背景下,广州积极响应,将制定《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列入立法计划,经过多轮征求意见、调研和论证,最终出台该《条例》。
《条例》涵盖哪些关键内容?
明确城中村范围:《条例》所称城中村,是指位于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失去或者基本失去耕地,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成区域,以及集体土地已征为国有、已完成撤村改制,但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及原村民保留使用的低效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成区域。这就清晰界定了改造对象,避免在改造过程中出现模糊地带。
确定改造方式:城中村改造采取拆除新建、拆整结合和整治提升等方式。拆除新建适用于问题较为严重、有条件进行全面更新的区域,比如一些建筑破损严重、布局极不合理的城中村;整治提升则针对那些有一定基础,只需对建筑局部拆建、改变功能、整饰修缮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区域;拆整结合就是二者的混合模式。
规范征收补偿:征收集体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补偿标准,以及征收土地涉及的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区人民政府拟定并按规定报请批准后公布实施。征收补偿一律按照经依法依规批准公布的标准公开执行,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村民住宅补偿安置采取复建安置、产权调换、货币补偿等方式,村民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补偿方式。
保障村民权益:拆除新建类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之前,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改造意愿征询,经改造项目所在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和三分之二以上十八周岁以上村民同意后,才能纳入城中村改造年度计划并启动改造。这充分尊重了村民的意愿,让村民成为改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此外,实施拆除新建的城中村村民,依照法定程序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后,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被征地村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资金来源与优惠政策:城中村改造资金来源广泛,包括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专项贷款;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财政资金;公司信用类债券、基金等社会资金;国家有关城中村改造项目的专项补助等。同时,城中村改造项目按规定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和政府性基金支持,相关纳税人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改造的资金压力。
《条例》施行带来哪些影响?
居住环境改善:对于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来说,未来居住环境将迎来极大改善。以猎德村为例,改造后从破旧的城中村变成了现代化的社区,高楼林立,配套设施完善,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其他城中村也将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建设更多绿地、休闲广场,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居民住得更舒适。
城市形象提升:从城市整体角度看,城中村改造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杂乱无章的城中村将逐渐被整齐有序、功能完备的城市区域所取代,提升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
产业升级契机:改造过程中,将统筹考虑产业规划和发展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一些原本低端、杂乱的产业将被更具创新性、更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所取代,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的施行是广州城市发展的一件大事。它承载着众多城中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广州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更美好的蓝图。相信在《条例》的规范和推动下,广州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将稳步推进,让这座城市更具魅力、更有温度。大家对身边的城中村改造有什么期待或者想法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