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得房率 140%” 的宣传语铺满广州楼市广告,不少购房者眼睛都亮了 —— 花 80㎡的钱住 110㎡的房子,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但冷静想想,开发商真有这么慷慨?在这场疯狂内卷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 “小心机”?楼盘如此拼命卷空间,房子未来会不会越来越不值钱?咱们扒开现象看本质。
高得房率的 “障眼法”:馅饼还是陷阱?
先看黄埔区的网红盘万科城市之光,一套 89㎡的户型号称得房率超 130%,乍一看赠送面积堪比买一送一。但仔细研究发现,其 “赠送面积” 多来自设备平台和飘窗改造。这些空间原本属于建筑设计中的非居住区域,改造后虽能当房间用,却存在层高不足、采光受限等问题。更有业主吐槽,改造后的房间墙体多是承重墙,家具摆放都成难题。
开发商的 “小心机” 远不止于此。部分楼盘通过扩大公摊面积来拉高得房率数据。比如番禺某楼盘,表面上得房率高达 125%,但实际公摊占比超过 35%,电梯厅、走廊等公共区域宽敞气派,却变相压缩了业主套内实际使用面积。此外,一些楼盘为了实现高得房率,牺牲楼间距和绿化,导致小区居住密度大增,居住舒适度直线下降。
疯狂内卷的代价:房子会贬值吗?
面对楼盘间的 “得房率军备竞赛”,不少购房者开始担心:现在看着实惠的房子,未来会不会越来越不值钱?从市场规律来看,答案并非绝对。以天河区的珠江花城为例,该楼盘曾因高得房率和优质教育配套成为爆款,交付后二手房挂牌价一度高于周边同类型房源。这说明,在配套完善、地段优越的区域,高得房率确实能提升房产竞争力。
但也要警惕 “虚高得房率” 带来的隐患。海珠区某楼盘因过度追求高得房率,忽视建筑质量和小区规划,交付后房屋质量问题频发,业主维权不断。如今该小区二手房价格比周边低 10% - 15%,即便得房率再高,也难以弥补品质缺陷带来的价值损耗。
说到底,房子的价值是地段、配套、品质等多因素的综合体现。高得房率或许能成为吸引购房者的 “敲门砖”,但如果牺牲居住体验和房屋质量,反而会加速房产贬值。对于购房者来说,与其盲目追求得房率数字,不如多关注楼盘的建筑质量、物业服务、周边规划等 “硬实力”。毕竟,真正的好房子,不是靠数字堆砌,而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