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岸线转为生活岸线,
成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关键一环!



引导更多商务商业及公共功能向鹤洞东站站点周边集聚,通过地上地下商业廊道、屋顶花园、连廊体系等高效联通。同时优化站点*滨江轴线的商业与文化设施布局,增加多元的活动体验。
强化站城一体理念,实现地上地下互联互通与协同开发,采取地上公共连廊、公共平台、商业平台,地下商业、文化、停车的一体化设计与开发。地铁站点出入口结合地块内建筑主体一体化建设。
二层平台与连廊体系方面,各地块裙楼通过跨地块的二层或以上公共连廊、公共平台、商业平台相连,形成“万屋相连”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新版规划对现行控规重新优化地块高度,塑造富有韵律的滨江天际线。*高度控制在250米以下,临江一线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丫髻沙大桥*鹤洞大桥滨江段,广船地区和医药港地区形成两个制高点,形成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完整保留1号船台,活化利用2、3号船台。
保护船台整体风貌、主体结构及*价值要素,新建船台艺术*与工业遗产本体分离设置,形成市民花园、文化公建、便民商业一体的船台公园。地上建筑面积约3400平方米。
将现状船坞活化利用为船坞博物馆,在保留船坞侧壁、底面、主要构件及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利用下凹空间新建博物馆,并引入水景,重现展示原有造船作业、引船入江的历史图景。地上面积1900平方米、地下面积2600平方米。

毗邻船坞博物馆新建广船文化艺术*,在地上一层、地下两层体量中置入展览、餐饮零售等功能,与滨江市民广场、阳光草坪形成紧密的整体,提供丰富的全天候市民文化活动。地上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地下4500平方米。

广船、广钢、广纸工业遗址片区统筹规划,广船工业遗产、车歪炮台与珠江对岸的南石头监狱遗址等文物共同形成滨江历史文化门户,既展现广州的红色革命历史,又能加强对“工场传奇”*广州历史文化步径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