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同事聊通勤,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挤到手机都掏不出来的 3 号线,好像没那么窒息了。查了查广州地铁 2024 年报,果然!体育西路、珠江新城这俩 “宇宙中心” 地铁站,客流量居然双双下降 —— 珠江新城站日均少了 1.28 万人次,相当于一年少了 467 万人流量,连 “地狱西” 体育西路都日均少了 47 万人次。
作为广州地铁的 “顶流”,3 号线常年霸占通勤族吐槽榜榜首。但 2024 年数据显示,3 号线日均客运量 180.54 万人次,同比仅增长 0.21%,增速比全市平均低了 3 个百分点。要知道,3 号线东延段去年刚开通,新增了 4 个车站,结果客流量愣是没拉起来。十大热门地铁站里,除了体育西、珠江新城,客村、公园前、昌岗这些老牌大站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反倒是沙园站从第 10 名升到第 8 名,番禺、黄埔的新线更受青睐。有朋友调侃:“终于不用在体育西经历‘人体榨汁机’了,难道广州人都改骑电鸡了?”
还真让你猜着了!2024 年广州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达到 903 万人次,*超过地铁的 887.92 万人次。路上放眼望去,红的蓝的电鸡大军比汽车还多。同事小王就把地铁卡收起来了:“从家到公司 3 公里,骑电鸡 15 分钟,比挤地铁省 20 分钟,还不用人贴人。” 电鸡爆火背后,是广州地铁覆盖的 “最后一公里” 痛点。像珠江新城上班族,很多人住天河东或海珠,从小区到地铁站可能要走 10 分钟,电鸡直接解决接驳难题。不过话说回来,电鸡乱穿马路、违规载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最近路上查车的交警都多了好几倍。
另一个原因藏在城市发展里。这两年,不少企业从珠江新城搬到了金融城、琶洲、万博。朋友公司去年从高德置地搬到了金融城,他说:“以前每天挤 3 号线到珠江新城,现在坐 5 号线到鱼珠,人少一半,工位还便宜 20%。” 数据显示,18 号线日均客运量增长 11.62%,7 号线因为连通了番禺和黄埔,客流量暴增 39.47%。反倒是通往增城的 21 号线、南沙的 4 号线客流下降,毕竟增城楼市降温,南沙上班族也更倾向坐 18 号线通勤。
对通勤族来说,地铁不挤了当然是好事。但从城市发展看,这背后藏着广州 “多中心” 战略的成效。当珠江新城不再是唯一的就业中心,当电鸡成为通勤新选择,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更分散、更灵活。不过也有网友担心:“地铁客流下降,会不会影响新线路建设?” 其实看看 11 号线就知道,这条去年刚开通的大环线,日均客流量已经达到 52.87 万人次,逼近广佛线。广州的地铁网络还在不断织密,只是大家的出行选择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