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将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开学!
8月15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专题新闻发布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简称“港科大(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成立的*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
广州南沙区,笃学路1号,港科大(广州)坐落于此。
一个名为“时间之轮”的雕塑,安放在水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这正是与香港科技大学同款的“红鸟日晷”雕塑。
“红鸟”是港科大追求创新的精神标志,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
教育部宣布批准正式设立港科大(广州)。
港科大(广州)校园占地1.13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两倍,可容纳1万多名学生和教职员工,是一个满足住宿、教学科研、体育竞技、艺术表演等全功能的校园空间。
学校占地面积约1669亩,项目分两期建设:
其中项目一期用地面积约716亩,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3.6万平方米(不含地下室),于今年9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二期建设。
今年已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
明年对3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介绍,学校将采用“枢纽”(Hub)和“学域”(Thrust)的学术架构,设置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系统枢纽、社会枢纽等四大枢纽,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今年,港科大(广州)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
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
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
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与设计
港科大(广州)的硕博士招生采取申请制,以自主招生的方式进行,采用与港科大一致的招生标准、录取流程。启动招生以来,学校收到超3000份申请,新生录取目前已基本结束。
在本科方面,港科大(广州)将于2023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批招收3个本科专业,分别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今年7月21日,学校2023-2024秋季入学的申请已经启动,采用滚动式录取的方式招生,招生地区包括中国内地的四个省份(广东、河南、山东、四川),以及面向中国港澳台地区。
预计从2024年开始,港科大(广州)的本科招生范围将扩大到全国。
“在港科大(广州),所有教师的办公室都不再按照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安排,而是随机分配,鼓励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多交往、多交流。”倪明选说。
对于人才培养,港科大(广州)将改变传统的、流水线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全面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超市。不同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学习路径,师生共同详细记录学生的选课和个人发展水平,以记录教学效果,从而赋予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课程的权利。
广州市教育局:为港科大(广州)
争取更大更灵活招生自主权
广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爽表示,在享受与市属高校同等待遇的基础上,广州将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将给予港科大(广州)*支持,并给予学校在人员聘用、学科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广州将积极为港科大(广州)争取更大更灵活的招生自主权,特别是争取面向港澳学生的多种类型自主招生政策,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学生在大湾区就学。
广州还将支持港科大(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实行错位发展、*互补、相互支撑、深度互动,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与此同时,广州将大力推进南沙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支持办好广州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及其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港澳子弟班。
“接下来,我们将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设立为契机,不断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总结新经验,继续引进港澳优质高校、国外知名高校来南沙合作办学,深化高等教育开放与合作办学,全力支持落地南沙的高校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陈爽表示。
倪明选认为,教育的两个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香港科技大学2.0”的回答是: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新知识转化能力的领军人才。
倪明选介绍,香港科技大学2.0的改革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创新学术架构,推动融合学科发展。港科大(广州)将在港科大深厚的传统学科基础之上,建立以“枢纽”和“学域”为基础的全新学术架构,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在“港科大2.0”的框架下,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的所有学科互不重叠、互补发展,以丰厚的土壤、多元学科融合的营养,孕育出学术的参天大树。
二是推动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港科大2.0”将全面推行“以探索为主导的融合学科主动学习模式”,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主动学习。任务将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因此每个学生都要进修两门必修课:《融合学科研究方法》《融合学科设计思维》。将在学校全面推行领域或专长互补的“双导师制”:有跨学科的导师,有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导师,也有来自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两校的导师。
三是推动知识转移创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新科技孵化新兴产业,让“港科大2.0”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新的科研成果、新技术的诞生,孵化出新的产业。大学作为创新的引擎,建立新产业的技术先发*,制定新产业的行业标准,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
红鸟硕士班是港科大(广州)践行教育改革举措的重要一步。红鸟硕士班突破传统硕士生招生的专业划分模式,不设置学科和专业分界线,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涵盖了4个枢纽及其15个学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教育背景和未来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培养方向。在进行前6个月的自主学术探索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自己的学术导师。
1998年出生的福建女孩刘东芊收到了港科大(广州)*封录取通知书。“我本来就是港科大校友,之前在清水湾读的一硕,而且港科大(广州)的跨学科培养方式是我很感兴趣的,所以就申请了。”
港科大(广州)建成办学,对南沙意义非凡。两个月前,这里被定位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港科大(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南沙区内的*所高校,是南沙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要载体。
港科大(广州)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是《南沙方案》选取的三个先行启动区之一,庆盛枢纽区块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人字形”走廊交汇点,广深港高铁庆盛站到香港西九龙仅35*。广珠澳高铁建成后,庆盛将成为内地*高铁同时直达港澳的区域。
这里还将利用“南沙土地+香港经验”,规划建设1.63平方公里地块的粤港深度合作园港式社区。这里的“大学路”联系北部港科大(广州)和南部庆盛综合开发枢纽,是串联社区科创、居住与总部功能的门户型街道。与广州传统街道不同,“大学路”结合政策*创新窄退线与弹性车道的做法,为初创孵化、产品展示、企业门面提供紧凑活力的街道界面。
借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机遇,南沙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校园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表示,应当用好用足港科大(广州)等港澳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生态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环港科大科技创新产业带。打通港澳科技要素跨境流动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成为对接港澳科技创新资源的“集线器(HUB)”,吸引港澳乃*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大学正在改变小镇。港科大(广州)所在的东涌镇,全力协助推进港科大(广州)及庆盛枢纽区块开发建设,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国家、省、市、区*项目在东涌顺利落地。并依托其区块*,注重项目引强、提质,着重瞄准产业龙头、新兴产业、先进制造、总部经济、商贸服务等优质项目。将企业落址南沙东涌的良好区位*转化为企业发展强势,成了选址东涌的企业家的共鸣。
大学之大,融合湾区之大
大湾区有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