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买房时,常会注意到房产证上没有“*产权”的字样,心里难免会有疑问:70年后,房子到底归谁?
其实,我们常说的70年产权,指的是土地使用权。这就像国家把土地“租”给开发商,开发商建房后再卖给我们。比如,开发商2010年拿地,2015年房子建成出售,那么70年的土地使用期限从2010年就开始计算,到购房者手中时,实际剩余的土地使用年限就只剩65年了。
不过,房子本身的所有权是属于购房者的。只要房屋质量合格,理论上可以一直居住,因为这是购房者花钱购买的。之所以土地和房子要分开计算,是因为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只是将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开发商用于建设。我们买房,实际获得的是房子的所有权,以及对应土地在剩余期限内的使用权。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房子是重要的资产,不少人掏空积蓄、背负房贷才买下一套房,自然会担心70年后房子的归属。按照现行法律,70年产权到期后,房子仍然属于购房者。因为土地和房子的归属不同,房子归个人所有,土地使用权有期限。产权到期就像租约到期后续租,按规定办理续期手续即可。
2025年出台的新法规,进一步明确了续期的规则和流程。其中规定续期是自动的,这让大家更安心。但续期需要缴纳费用,费用会综合土地性质、用途和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确定,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续期费不同,且收费会合理合法。
如果到期时暂时交不起续期费,新法也有相应安排:会给予缓冲期筹集费用,也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等方式,不会直接收回房屋,同时续期尊重个人意愿,手续也进行了简化。
比如老张2020年买的房子,产权到2090年到期,按照新法,2090年时房子仍归他所有,只需按规定办理续期手续、缴纳费用即可继续使用,经济困难时也能和相关部门沟通解决。
即便有了新法保障,买房时还是要多留意:查看开发商拿地时间,算清楚到手的产权年限;提前了解当地的续期政策和费用标准,这样才能更放心地让房子成为家庭的稳定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