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传统中轴线旁边的越秀区洪庆坊社区,一场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正热热闹闹地推进。最近,这片叫 “小石集” 的连片老房子开始了 “原拆原建”,工地上的钢结构模块像搭积木似的一块块拼起来,预计今年 9 月底就能完工。作为中心城区第一个小连片改造的危房项目,它正试着走出一条其他老城区能参考的改造路子。

小石集的 17 栋房子大多是上世纪 60 到 80 年代建的,多是 1 到 4 层的砖木结构。风吹雨打半个多世纪,不少房子成了 C、D 级危房 —— 承重墙坏了、墙皮掉得厉害,电线网线缠成一团,不光住着不舒服,安全隐患也不小。45 户共 82 位居民在这儿生活,盼着房子能变新的心情早就很迫切了。好在这片房子里大多是政府或国企的公房,连片改造条件不错。靠着《广州市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小石集成了首批试点,由洪桥街道牵头,联合区里部门、权属单位北秀公司一起推进,让改造从图纸真真切切落到了工地上。

不过改造过程中难题不少。这里的房子产权类型多,有街道的、区里的,还有私人的,每栋楼都有独立地块,要协调起来整体改造不容易。后来市住建、规自部门和越秀区反复商量,想出了 “统一设计、归并产权、一起报批” 的办法,既让改造后的房子风格、布局协调,又解决了 “地块散难统筹” 的问题。
另一个麻烦是消防通道,改造前小石街最窄的地方才 2.7 米,消防车根本开不进来。多部门商量后,决定让建筑首层骑楼退进去 4 米,既给消防车留了路,消除了安全隐患,也让行人走路更舒服了。

政策支持给改造加了把劲。借着《危旧房改造办法》和模块化建筑能多 6% 容积率的政策,项目争取到了合理的面积增加,这些新增面积主要用来装电梯、修公共走廊和服务配套。“业主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 的筹资方式,让业主房子能升值,企业有投资空间,政府也能加快城市更新,多方都受益,改造才有了持续推进的动力。
技术创新也帮了大忙。小石集用了 “现场浇筑混凝土框架,中间拼钢结构模块” 的方式,光中间区域就装了 56 个模块。这些模块在工厂就做好了主体结构,钢梁、钢柱、楼承板搭成框架,连墙板、卫浴、机电系统都提前装好,运到现场直接吊装。这种 “工厂预制、现场组装” 的办法,不仅噪音和灰尘少了,对周边居民影响小,还比原来快了 3 个月左右。而且钢框架结实耐用,配上节能玻璃、屋顶光伏,绿色建筑的想法也落到了实处。

改造最终还是为了让居民住得更好。小石集的规划里处处想着生活需求:
公房部分建 4 层,一楼留出约 250 平方米做公共服务空间,放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托育点,方便老人小孩;
首层骑楼打算开健康茶饮店、新街市,二到四层继续住人,由建设方统一运营,想做成 “居住 + 商业” 的可持续模式。
从满是隐患的老房子到配套慢慢完善的新社区,小石集的变化里藏着老城区居民对好日子的期待。作为中心城区小连片危旧房改造的第一个尝试者,它用 “原拆原建” 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不过改造效果好不好,还得等居民住进去后慢慢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