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交通建设的浪潮中,黄埔区的开泰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成为了焦点话题。近期,开泰大道快速化(开达路节点)改造工程勘察设计项目由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标,随之公布的项目效果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开达路节点改造路线总长约 1.1 公里,其道路规划为主线双向六车道并两侧设置辅道,标准段红线宽达 56 米,属于城市主干路级别,设计速度为 60km/h,估算总投资约 4.1 亿元,建安费约 3.4 亿元。从设计来看,采用了开泰大道下穿开达路隧道的方式,双向六车道的隧道设计旨在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然而,与人们预期的高架桥方案不同,该节点仅为两层立交。这意味着开泰大道与开达路之间的部分左转道需要借助隧道上方的平交路口及红绿灯来完成转换。
从效果图上可观察到,开泰大道(东行)左转开达路(北行)通往黄埔行政中心方向以及开泰大道(西行)左转开达路(南行)通往光谱东路、开放大道(东勤路)方向的左转设置较为明显,而开达路两个方向左转开泰大道似乎被取消,改为直行掉头,但具体的掉头方式尚未明确。
回顾黄埔区的交通建设历程,类似的情况并非*出现。如开通大道 - 科丰路立交,最初设计的开泰大道高架桥跨科丰路方案最终落地为平交路口。在科学城区域,开源大道高架桥跨开创大道立交曾展现出较好的通行效果,但此后在城区建设高架桥似乎不再受到青睐。是出于对建设成本的考量,认为修隧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通行问题且避免高昂的高架建设费用,还是基于城市形象的规划理念,担心高架桥对城市景观造成负面影响,亦或是在前期的交通流量预判环节出现了偏差,导致设计方案的变更,目前尚不得而知。以开创大道与开源大道立交为例,立交桥底的部分左转道在上下班高峰期拥堵严重,这也凸显了交通规划中对细节把控的重要性。
开泰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已持续近十年之久,却仍未完成一半。目前已建成科丰路下穿开泰大道隧道、开泰大道下穿开源大道隧道,而开达路、荔红二路、骏达路等 3 个节点立交仍处于规划或建设初期阶段。对于这条仅 9.1 公里长,起于东明一路口、西北至科翔路的道路,如此缓慢的改造进度背后的原因引发了诸多猜测。是沿线的征拆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还是财政资金的紧张限制了工程的推进速度,亦或是相关部门认为分段实施能够减少对群众的影响而采取了这样的策略,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