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州科学城,这个不算新城却也并不老的板块,大家都很熟悉了。
广州科学城的发展始于1984年规划,1998年奠基。在广州东进发展的红利下,它早已成长为顶层位置的产业、交通、配套、人口、公园等综合体。
然而,它依然处于不断升级的阶段,还需要在产业升级、交通建设、城市功能等方面迈向更*的阶段。

一、广州科学城已拥有的丰富配套和产业集群
广州科学城不仅有大量冉冉上升的企业,也是“不少企业”区域总部布局的*选项。企业总部和科技企业已经达到1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商业*、周边教育、公园配套基本都配备了。商业有绿地*广场、高德汇、万达广场、科学城广场等16个商业*,公园有科学城体育公园、玉树公园、狮子岭公园等几十个。*于交通配套也已经基本完善。科学城的地铁覆盖和交通路网,在整个黄埔当中算是比较密集的了。
目前,科学城常住人口超过55万人,占黄埔人口的约四成。科学城板块2022年新房共成交5115套,成交均价是40899元/平,排名全市第二。黄埔*季度成交数据显示,140平以上卖得好的楼盘基本集中在了科学城这个板块。在科学城刚需刚改依旧主流的当下,科学城和高净值人群之间双向奔赴的信息量比较大。
二、广州科学城还缺少的发展空间和解决方案
然而,科学城缺什么?我们认为,科学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以下三个方面:
1、交通优化:主城区的通达性问题,如今依然存在。即便是21号线开通后,实现与广州主城区的50*内可达,但交通枢纽和公共交通线路的完善还需时日。
2、商业配套:科学城的不少商业*,怎么说呢,日常的生活商业需求可以满足,但没有*商业。这个短板补不齐,科学城就始终很难有更高层面的进阶。
3、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科学城还有一个潜在的挑战,那就是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变化。科学城作为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区域,未来的科技变革将会对其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城,正从产业集聚起步发展期,迈入产城融合的发展期。
城市发展,产业先行。有产业支撑的楼市,才能保证长久繁荣,有产业支撑的房价,才能一路长红。
当下的科学城,已然汇聚高新产业,科技企业超3200家,是黄埔总部*密集的板块。
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130多家落户于此,占黄埔约8成,广州近4成。例如三星、LG、香雪制药、宝能、索尼、雪松控制等。
此外,科学城的雄心不止于此,在《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中,科学城定位为“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和“中国智造品牌*”,将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可以预见,未来,科学城将会吸引大批全国一流的企业落地,同时吸引大批*人才,而人口红利,也意味着科学城后期会有坚实的消费力。
其三,板块扩容,空间外延,带动板块配套资源提升。
定位精准,产业强劲,发展迅速的科学城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扩容”,进一步加快前进步伐。
2020年12月1日,黄埔区政府公布了《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的通告,科学城整体规划再次迎来升级。

规划显示,科学城将扩容*原初预计的7倍,总面积到达145平方公里,包含原科学城、云埔工业区、东区、永和开发区、长岭居以及广石化等地区,面积相当于黄埔面积的三分之一。
扩容后的科学城,不仅是空间的延伸扩大,更重要的是,板块配套资源的提升。
*先,是教育资源的发力。未来,科学城*附小及国际小学占比将提升*32%,*附中及国际中学占比41%。
其次,将增加7处片区级医疗设施,提升板块整体医疗水平。
*后,是板块的美化。将实现人均绿地面积≥9.6㎡,城市蓝绿空间占比达56%,绿化覆盖率达50%。
*教育资源,完善医疗配套,加之优质生活范本,促使科学城在成为宜居高地的目标上一路狂飙。
其四,科学城轨道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高精尖产业、人才聚集之地,必不可少的是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
目前,科学城科6号线二期、21号线已正式通车(7号线在建),周边是广深高速、绕城高速入口,已经实现“双线”、”双路“全面开通。
而在未来,根据规划,科学城的地铁线路将增加*11条。

新增1条地铁线,调整5条地铁线位,48个地铁站(换乘站13个),新增1个轨道换乘*(萝岗换乘*),实现66%的地铁800米半径覆盖率。
可见,科学城在落实交通提升规划,以及对地铁线网优化的重视程度。
从政府规划、板块扩容、产业落地再到轨交发力,利好叠加效果明显,未来科学城能否成为下一珠江新城,尚待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城,确实未来可期。
从科学城*片区发展情况来看,区府板块周边科创企业密度高,未来经济、产业等方面会更胜一筹。
其次,*地铁轨道盘。
虽然科学城物理距离上已经很靠近天河,但板块仍就很依赖地铁,且地铁盘,未来在二手市场的流通性也会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