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327-668
广告
买房这种大事还是专业的好

2023年,楼市*新研判出炉!

  • 编辑:一号小编
  • 发布时间:
  • 广东 广州
2023年,楼市*新研判出炉!


2022年12月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次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重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22年15-16日在北京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这三份文件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在于既要稳信心又要防风险。


2022年*今房地产市场一再探底,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月销售、投资跌幅扩大,年终“翘尾”无望,全年规模也将降*五年前。如今年底*后几周连发利好,预计2023年*政策将继续发挥托底作用,提振市场信心。

楼市


楼市还在探底,那是情绪的下探。


而政策面,全面的救楼市,已经是扑面而来。


这一切,本质上,是对楼市态度、房企态度的重大转向。


先来说救房企的政策:


2023年,楼市*新研判出炉!

图表来源|中银证券

从*高层的口径来看,重新提出,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又是一个根本性的态度变化。

上一次提出是支柱产业,还是在2003年。

随着防疫新10条的推出,南京、佛山、武汉进一步放松了自己城市的购房政策。

广州取消了二手房指导价,杭州降低了二套房*付比例。

结合*高层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央行的讲话、刘鹤副总理的讲话、住建部的文件等等,可以预见。

1、救市政策还将全面袭来(毕竟稳楼市就是稳经济)。

2、地方政府更多的放松(地方政府肯定积级,这是钱袋子)。

3、货币政策更多的支持(会降准,5年期LPR还要降)。

楼市必将被救起,这已经是一个共识,这不单单是经济的需求,也是现实的需求。

2023年的楼市,一定比2022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多好?好多久?我不知道,这里面政策的因素太多,会不会政策过剩?

如果过剩,就会出现上面不想看到的楼市过热,但也许,也正是想看到的。

那,楼市下一步如何演变?

演变

没有普涨,没有暴击,这是*句实话。

市场分化、结构性机会,这是第二句废话。

12月15-16日*高层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地产,*为重要的是这四项。

1、重审房住不炒。

2、防风险、保民生将是2023年房地产政策的*目标。

3、房地产管理的基调转向全面稳定市场、复苏需求。

4、*提出要支持改善住房消费。

这里面有几个*。

1、房住不炒,政策不会大转向。

2、违约房企有救了,烂尾楼市有救了,业主朋友们,不要过份担心了。

3、因为房住不炒,所以,让改善成为救楼市的主力,让改善成为所有放松的主力。

4、因为房住不炒,刚需去找社会保障,改善请去找市场。

所以,先记住这一条,改善住宅,未来大有可为。

分化
再来说分化。

因为2021-2022这波楼市硬着陆,着实教育了全国人民。

房子是真会下跌,政府是真会不救,房企是真能倒闭,楼盘是真能烂尾。

包括此时的读者你,对中国楼市的前景,大抵一定是悲观的。

所以,没有普涨。

因为,时代变了,情绪变了。

2023年的中国,有三个让楼市乐观的因素。

1、价格来到了3-6年以来*好的时候。

2、购房政策来到了5年以来*好的时候。

3、利率来到了10年以来*好的时候。

2023年的中国,也有三个让楼市悲观的因素。

1、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中国楼市风向标的城市,要不下跌很久了,要不开始下跌了。

2、有太多人等着卖房,有太多人着急卖房。

3、很多人的预期真的变了,不是对楼市的预期,而是收入真的下降了,自己的未来预期真的下降了。

所以,2023年,是一定比2022年好,但市场一定是分化的。

我的答案是,

1、这波回暖只属于全国10%左右的资产。

2、这波回暖只属于全国15个*的城市。

所以,即使是自住,也不能乱买;即使你认同房产依然可以配置,也值得去配置,甚*一定要比以前更加的慎重。

在这里,再次重审2023年的三原则。

1、一定是站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城市。

2、一定是在这个城市里的一级和强二级地段。

3、一定是好开发商的品质楼盘。

而2023年这波回暖,可以把握好这个资产置换窗口期。

1、请坚定的把资产从三四五线挪到二线。

2、请坚定的把资产从二线挪到强二线(一线有门槛另论)。

3、请坚定的把资产从刚需挪到改善。

2023,房地产向何处去?


近日,经济学者任泽平《2023中国经济*预测》发布。其中第十预测提及明年房地产行业走势将如何以及一些*要点整理,仅供参考。

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大的逻辑和机会是四个字:困境反转。大家记住这四个字。过去压制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主要是四大因素:美联储强力加息收紧货币、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调整、民营经济信心不振。


现在这四大因素均在边际改善:


一、美国通胀水平高位回落,美联储加息节奏预期放缓,美元强势周期已是强弩之末,这是重大方向性利好。


二、出台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措施,未来将更加科学。对于那些处于极度困境的行业,估值创历史新低,从长期来看,有黄金般的投资价值。

三、支持民营房企债券融资的金融16条和“三支箭”已经箭在弦上,传递出三好生还是要保的,房地产的政策拐点已经出现,是该出手稳楼市了。预计这一轮大部分的民营房企可能出清,但是中国城镇化还有15个百分点的空间,将会重演剩者为王的故事。

四、推动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为创新和就业作出贡献。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发挥了“56789”的重大作用,民营经济信心的提振有助于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能。

2023年,楼市*新研判出炉!

房地产步入存量分化时代,区域分化、房企分化、地段分化等将日益明显,都市圈城市群时代来临,房地产税替代土地财政是大势所趋,软着陆还是硬着陆?2023年见分晓。


未来中国房地产向何处去?哪里的房价涨,哪些跌?这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基本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长期来说,人口往哪里流动,哪里才有需求,所以“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


那么,未来中国人口往哪里流动呢?这个事争议很大,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去大城市,机会多,更精彩。但是呢也有同学认为大城市竞争压力大,交通拥堵,空气差,存在“大城市病”,还是回中小城市比较好,但是呢好山好水好寂寞,机会太少。

我们采用近百年的跨国数据,涵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巴西、中国等不同类型国家。研究发现,除了德国等少数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在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从城镇化到都市圈城市群化。

我们再来看中国,从城市群看,中国人口持续向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近10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180万人,成渝、中原城市群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65万人,但东北、西部等区域近年呈现人口流出趋势。

从省份看,2010-2020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省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此时期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人口萎缩。从城市看,人口持续向少数*城市集聚。近10年深圳、成都、广州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55万,郑州、西安、杭州、重庆、长沙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30万。这些城市均为所在都市圈的*城市。

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国内经验,我们发现,由于规模效应、学习效应等,大多数产业具有集聚效应,人随产业走,人口自然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大城市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但是长期以来,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小城镇派思路指导下,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土地供给向三四线城市倾斜,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明显背离。由此形成了人地分离、供求错配,这是一线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的根源。

因此,未来应尽快确立中国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化模式,实现人地挂钩。从买房的角度,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未来70%的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和房子过剩,只有20%左右的都市圈城市群人口流入。所以,分化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大特征。

未来我们将会*次见证房地产的“分化式复苏”。



  • 来源:广州房产之家


  • 对买房有疑问?直接找房产咨询师,量身定制你的个人买房解决方案!

    免费咨询电话:400-8327-668

    亲,你尚未登录!请先登录再后评论。登录

    推荐文章

    购房服务

    对买房有疑问?

    直接找专业房产咨询师,

    量身定制你的个人买房解决方案!

    咨询:400-8327-668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对楼盘周围环境、交通、教育资源、商业配套、公共设施等的介绍仅做参考,不做任何购买意见和承诺。读者请以项目的官方资料为准,内容所有涉及的面积均为建筑面积。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服务热线

    400-832-7668

    (周一至周日全天)

    亮点好房

    亮点好房

    广州房产之家

    微信公众号:广州房产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