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该不该卖房?未来买房会不会更贵?” 这是当前不少人面对房地产市场时的核心困惑。从供需结构、企业盈利、政策定位到市场表现,房地产行业正经历关键转折,可通过五大核心维度拆解趋势,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

维度一:供需格局重塑,行业竞争显著缓和
从需求端看,行业长期共识显示,中国房地产年销售面积的合理中枢应维持在 10-12 亿平方米,这一规模与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及居住改善需求深度匹配。而当前市场年销售规模仅为 6-7 亿平方米,显著低于合理中枢,存在向均值回归的内在动力,后续需求端有望逐步修复。
供给端则经历深度洗牌,约 90% 的房企已退出市场(或破产清算、或停止拿地收缩业务),剩余主体多为资金实力强、抗风险能力高的优质企业,行业竞争大幅缓和。
这一变化直接带来双重利好:
一是土地市场热度降温,土地溢价率显著下降,企业拿地成本有效降低;
二是融资环境持续改善,头部优质企业融资成本从过去近 10% 的高息美元债,降至当前 2% 左右的低水平,企业经营压力大幅缓解。
维度二: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未来增长确定性强
供需改善推动房企盈利水平实现质的突破。当前存活企业新推楼盘的净利率,已从去年的 1% 提升至 10%,较 2021-2022 年 “零利润甚至负利润” 的状态,实现十倍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获取地块的预期净利率进一步攀升至 11%-12%,盈利潜力持续释放。
需注意房地产行业 “结算滞后性” 特征:当前企业财报披露的净利率约 1%,反映的是两年前销售项目的利润水平;随着未来 2-3 年高利润率项目陆续进入结算周期,企业报表盈利将迎来数倍增长,盈利能力修复趋势明确。
维度三:政策定调升级,房地产纳入民生保障核心领域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将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归入 “保障和改善民生” 板块,与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核心领域并列。这一表述标志着房地产行业定位的重大升级: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刺激工具或基础住房保障载体,而是与促进消费、扩大投资、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度绑定的国家战略协同环节。
对比此前政策表述,十九届五中全会未直接提及房地产,此次全会明确聚焦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央对房地产行业的重视程度将显著提升,政策支持方向更清晰,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国泰海通证券分析指出,这一变化将进一步强化行业发展的政策确定性。
维度四:市场分化成常态,“产品力” 成核心竞争要素
当前楼市已呈现明显分化特征,并非整体单边走势:
一方面,优质新房项目热度攀升,部分城市(如武汉)出现开盘即售罄的现象,广东等地房企加速推新,且均以 “优质产品” 为核心宣传点;
另一方面,二手房市场仍承压,尤其是房龄较长、配套薄弱的房源,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去化难度增加。
行业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房企依靠 “高周转、冲规模” 即可生存,如今则需聚焦 “产品力”—— 能否打造符合居住需求的户型设计、优质社区配套、绿色健康住宅,能否为土地创造额外价值,成为企业立足行业的关键。
维度五:周期调整近尾声,10 年上升期与短期企稳信号明确
从周期规律看,本轮房地产调整已持续 4 年多,参照国际同类市场调整经验,后续有望开启长达 10 年的上升周期。机构分析显示,当前楼市多项关键指标已接近止跌回稳临界点:二手房成交占比、租金回报率、房价收入比(买房成本与收入的比例)等数据均显示市场底部特征明显,预计明年一二季度有望实现企稳。
对普通市场参与者而言,这一趋势具有实际参考意义:当前若因短期波动低价售房,或面临 “底部割肉” 风险;若为刚需购房,建议优先关注户型合理、配套成熟、产品力突出的项目 —— 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向优质房产倾斜,这类房源更具抗风险能力和增值潜力。
任何行业预测均存在不确定性,但从供需、盈利、政策、市场、周期五大核心维度观察,房地产行业正呈现积极变化。至于 “10 年上升周期” 能否如期到来,明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或将提供初步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