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城中村,总带着点复杂的味道。老房子挤着新租客,窄巷子里藏着烟火气,只是年头久了,水管锈了、电线乱了,连消防车都难开进来。最近,不少村子的改造有了新消息,有项目动工了,有补偿方案出来了,有人盼着早点住新房,也有人拿着计算器算收益,还有人在琢磨往后的日子该咋过。
从去年 5 月《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落地后,广州的城中村改造算是有了明确的规矩。今年的供地计划里,三元里、康乐村、鹭江村这些大家熟悉的地方都在列。怎么改?不是简单拆了重建,而是 “拆、改、兴” 一起推进,既要腾空间,也得保民生。
黄埔金坑村银岭片区的改造,走了个新路子。科学城集团和中交城投联手,搞起了 “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市场运作” 的模式。总建筑面积 69 万多平方米,要建 900 多套复建住宅,从 75 到 160 平方米的户型都有,还配了幼儿园和托儿所,说是 2027 年底能交房。他们试过 “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把土地盘活的同时,也想着让村民能踏实拿到房子,这种做法,其他地方也在看着能不能参考。
天河元岗村的村民最近讨论得热闹。补偿方案里说,能拿到 3.5 层的安置面积,还有奖励;要是不想要房子,弃产补偿是 1.6 万元一平方米。6 月 26 日,首期 1008 套安置房已经动工了,估计 2028 年初能回迁。有人担心钱跟不上,项目烂尾,政府这边说,专门弄了 50 亿元的专项借款,确保钱只花在这个项目上。
但也有村民嘀咕,补偿会不会有变动?以后没了出租房,收入咋办?村里开了好几次会,政策一条条讲,尽量让大家弄明白,只是各有各的盘算,平衡起来不容易。
黄埔搞的 “房票安置”,给了村民另一种选择。拿着房票,能去 “房源超市” 挑 17 个楼盘的商品房,还有折扣,最快半年就能住进去。比起等安置房建好要几年,这个确实快,但也有人觉得,商品房地段不一定有原来方便,各有各的考量。
沙步村的改造,多了点念旧的心思。复建的商业地块 “融德里”,把 20 栋清朝的老房子留下来了,修的时候尽量照着原来的样子来,想留住点岭南村子的老味道。除了这些老建筑,还规划了甲级写字楼、商场,还有 4 万平方米的公园和 20 个小口袋公园。铁英教育集团也进来了,说是能多近万个学位。只是老住户们看着老房子被围住施工,一边盼着环境变好,一边也舍不得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罗冲围那边想了个新招,把 6 个安置地块的房子改成了小户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找专业团队来管理出租。这样一来,新来广州的年轻人有地方住,村民也能稳定收租金。这个法子能不能推开,还得看实际效果。
说到底,城中村改造不是一句话的事。房子怎么补,钱怎么管,老地方要不要留,村民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每一样都得慢慢捋。现在这些新动静,说到底是想让住在这里的人,日子能比以前舒服点,只是过程里,总有些要磨合的地方。改得怎么样,还得看接下来一步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