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后,方知谁在裸泳。
今天在跟同事聊天时,才发现我们身边不少朋友都是在2019-2020年买的房子,那时候热热闹闹的楼市似乎就在昨天,当时*的行情之下,很多人反而加速入场,感觉慢一秒都亏了一样。
特别是黄埔、南沙,从2019年12月两区放开人才购房政策,黄埔开启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均导入了庞大的购买力。
(2020年前后楼市新政一览)
2020年两区楼市就跟坐了火箭一样,蹭蹭蹭往上涨。
其中,黄埔新房成交16537套,位居全市第三;南沙2020年新房成交高达18888套,位居全市第二,何等的风光。
那时候谁又能预测到2022年楼市风云变幻,*的行情一下子跌落谷底。
*当其冲的还是黄埔、南沙,上半年两区二手成交量跌幅均超50%以上!南沙一手市场同样面临严苛的考验。

潮起潮落,退潮后方是检验真本事的时候。
多年来,黄埔、南沙一直是被摆上台面比较的两个区,经过多年发展,又经历了今年楼市罕见的严苛考验,如今的黄埔、南沙,才算是显露真面目。
今天,我们翻查出黄埔、南沙近5年的楼市成交数据,看看真正的实力究竟如何?
先看下成交量。
在近5年表现中,黄埔、南沙成绩*好的一年自然是行情火爆的2020年。
但从2021年开始,南沙成交量一路下滑,其中今年上半年仅成交3367套,不足去年总量的1/4。
按目前这个形式,如果没有大利好刺激,2022年全年南沙的成交量,可能仅有去年的一半,真“腰斩”了。
相较之下,黄埔的情况会好一点。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间每年成交量都保持稳定上扬。
而今年上半年黄埔成交7315套,约为去年总量的4成,预估今年全年成交量不*于腰斩,或为去年的8-9成。
再来看下大家关心的价格。
即便是行情冷淡的2022年,两区成交价格依旧保持上涨。
其中,黄埔新房成交价破4,上半年成交均价为41490元/㎡,相较于2018年的2.8万/㎡,5年间房价上涨超48%,仅次于海珠,位居第二。
而南沙目前还未能破3,上半年成交均价为29806元/㎡,5年房价涨幅约为39%,位列第三。
总价方面,2022上半年在黄埔买一套房,平均需要445万,而南沙套均总价为316万元/套。
综合5年数据来看,在这一波楼市调整期,黄埔楼市显然走得更稳一些,不管是老黄埔、科学城,还是从长岭居、知识城,都在逐步往改善市场迈进,房价自然也上涨得更快些。
相较之下,南沙受冲击更大,即便在今年南沙也迎来多重利好加持,但依然难以激起楼市水花,依旧处于困局中。
为什么?
在*的2020年之前,南沙成交远超黄埔,为什么自2021年后,房地产进入调整期,黄埔却赶超了南沙?

目前来看,当下黄埔和南沙的发展中,*大的*不同点在于:产业!
从两个区的发展轨迹来看,黄埔是先发展产业,再到产城融合,配建相应的住宅、学校、商业等。

相较之下,南沙是先发展城,卖地建住宅,再以此开花发展产业,引进配套等。

不同的发展道路,也诞生了不同的城市现状。
目前来看,黄埔的产业显然更为*,而且落地很快,而南沙产业很多还在初步阶段。
这一点,其实从GDP上就可以看出来。
近5年来,黄埔的GDP一直位列前茅,2021年已经突破4千亿大关,而南沙仅有2131亿元,要追上黄埔,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发展内需,才是硬道理!
产业的快速落地,对于楼市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购买力!
特别是在人才购房政策双双取消,投资渠道封闭的情况下,内需购买力,成为一个区域楼市的主动力!
从当前黄埔楼市的表现来看,内部购买力发挥作用了!
反观南沙,没有了投资客,内部自住的购买力,显然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区域楼市正常运行!
不过,黄埔也有他的不足之处。
老九认为黄埔*大的不足在于对外的路网联通。

目前,黄埔仅开通了两条地铁,其中6号线慢如牛,而且是直达越秀,21号线也只能联通到员村,两条地铁都无法与珠江新城、体育西、琶洲等商务区直接串联。
自驾也一样,广园快速成为黄埔连接*区的主干道,但不分时间段的塞车,也是难。
别忘了,黄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高铁站,湾区时代,要如何快速连接周边城市?
相较之下,南沙更为出色,一条160km/h的高速地铁18号线,直达万博、琶洲、珠江新城,简直秒杀。
加上地铁4号线,可以直达金融城,以及另一条高速地铁22号线,还能直达南站,南沙通过地铁网络就把几大重要的*枢纽串联起来。
同时,已经开通的广深港高铁途径南沙庆盛高铁站,南沙1*通勤湾区主要城市,不成问题。
短期来看,黄埔自住属性更强,更为宜居宜业;若从长期来看,南沙潜力依旧无限,期待产业全面开花的那一天!
说个题外话,*近坊间传言的南沙放开人才政策,或许不会出公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