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审批遗留问题的通知》,这份原本需要申请才能查看的文件,现在已转为主动公开,里面的内容和不少家长、教育行业人士息息相关,咱今天就把关键信息捋一捋。

先看大家最关心的 “新校审批” 问题 —— 通知里明确说了,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这里说的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范围很广,包括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不是只针对单一的小学或初中。而且不只是新校不能批,已经有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也不能再开新校区,办学规模也不能扩大,比如原来招 10 个班,以后不能随便加到 12 个班。

不过也不是 “一刀切”,针对之前已经有筹备或建设动作的学校,有两类特殊安排:
第一类是 “已筹设或已实际投资开工的学校”。
市教育局之前梳理了全市这类学校,形成的解决方案经过了市政府同意和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最终确定广州荔湾爱莎文华外国语学校(暂用名)等 10 所学校,能由所在区教育局继续按原权限审批。简单说,这 10 所学校是之前就已经投入资源推进的,不会因为新规定就 “停摆”,会按正常流程走完审批。
第二类是 “2021 年秋季前已具备开学条件的学校”。
广州市从化区黄外翰林实验学校、广州市南沙区外语实验学校这 2 所,早在 2021 年 9 月前就达到了开学要求,当时所在区教育局已经按程序批过,这次市教育局也给这两所学校做了备案,它们可以继续办学。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要卡得这么严?其实从国家层面看,2021 年就有文件提出 “原则上不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核心是为了让义务教育回归公益属性 —— 毕竟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之前有些地方民办校规模太大,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广州民办校每学期学费从几千到十几万不等,和公办校差距很大),还可能打乱区域教育平衡,比如有些公办校班额大,民办校却能搞小班教学,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这次通知还强调了 “问责”,如果哪个区教育局擅自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或者同意现有学校扩规模、开新校区,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可见政策执行的力度。
对家长来说,要注意两点:
一是如果想选民办校,先看看是不是在这次备案的 12 所学校里(10 所继续审批 + 2 所继续办学),不在名单里的新民办义务教育校基本没机会;
二是就算是已有的民办校,也不会再扩规模,学位可能会更紧张,建议同时关注公办校的划片和入学政策,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民办校上。
总的来说,这次广州的新规不是要 “取消”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而是要规范发展,让公办校回到主体地位,同时保障真正有需求的家庭能有合理选择,最终目的还是让教育更公平、更普惠。
